空降兵诞生:全世界都知道志愿军有个15军
——人民空军历史故事连载(二十五)
陈 辉
1961年3月14日,中央军委决定:陆军第15军改建为空降兵,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第15军。
军长赵兰田、政委廖冠贤面对前来接收的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有些不解:“全国那么多部队,为什么选我们15军改建?”
刘司令和蔼地说:“这次改建也是经过挑选和比较的。15军是个能打仗的部队,你们在上甘岭打出了国威,不仅在中国,而且在全世界,都知道有个15军。做了比较后,军委就定下来了。你们改建后,15军番号就不改了,就叫空降兵第15军。15军负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新兵种的历史使命。”
创建空降兵种,中央军委选定了能打仗的15军,那么它都打过哪些好仗呢?
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是15军的成名仗。在朝鲜五圣山的南面,有个小山村叫上甘岭。在上甘岭的两侧有两个小山头,右边是597.9高地,左边是537.7高地北山,这两个山头加起来只有3.7平方公里。
美军第8集团军总司令范佛里特原计划使用两个营的兵力,用5天时间,伤亡200人就可以拿下上甘岭。
结果呢?战争持续了43天,在这3.7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,双方投入10万大军,以美国为首的“联合国军”投入兵力6万余人,志愿军投入兵力4.3万余人,战斗规模发展成战役规模。这样的兵力密度是近代战争史上前所未有。
炮火的密度,创历史空前。双方集中了438门大炮,“联合国军”105毫米口径以上的炮达300门,志愿军75毫米口径以上的炮有138门,“联合国军”还动用了3000架次飞机和170辆坦克。弹药的消耗惊心动魄,“联合国军”向上甘岭两个小小山头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炸弹,最多的一天高达30 万发炮弹,平均每秒钟就达6发,每平方米的土地上要承受76枚。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盟军在北非登陆后的一个月中,创造了8万发的纪录,以日计算的话,每天只有2万发,这还是在全线15000公里战线上的事。志愿军先后发射40万发,在单位火力密度上也创造了自己作战的最高纪录。表面工事被摧毁了,草木被打光了,岩石的山头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。
同两个密度相联系的是兵员的伤亡。上甘岭战役,志愿军先后打退敌人900次的进攻,“联合国军”伤亡25498人,志愿军伤亡11529人。从这次战役来看,“联合国军”伤亡率为40%以上,志愿军伤亡率为 20%以上。“联合国军”伤亡率和日平均伤亡数,对美国来说,确实是个可怕的数字,过去美国人认为他们在战争中最高伤亡率是硫璜岛战役,也只有32.6%。炮火纷飞,血肉横飞,在上甘岭战役中司空见惯。
11月16日,美联社悲哀地宣布:“到此为止,联军在三角形山(上甘岭)是打败了。”
11月26日,15军司令部发布上甘岭战役战绩公报:“在43天的战斗中。我打退敌排以上进攻900余次,与敌进行大规模争夺战29次,以11529人的伤亡代价,毙、伤、俘敌25498人,击落击伤敌机300架,击毁敌坦克40辆,大口径炮61门,使敌所谓‘一年来最大的攻势’,以彻底失败而告终”。
上甘岭被“联合国军”官兵称之为“伤心岭”。
消息传到了北京,全国人民沸腾了。12月16日,毛泽东发表论朝鲜战争局势及其特点的讲话,高度评价了上甘岭战役。12月18日《人民日报》发表了《庆祝上甘岭前线我军的伟大胜利》的社论。
1953年6月16日上午,毛泽东在他的菊香书屋里接见了志愿军15军军长秦基伟。
“美国佬好对付吗?你在朝鲜呆了三个年头,有什么经验教训呀!”毛泽东提问说。
“刚入朝时,对敌人规律摸不着,有点生疏,后来和敌人交了几次锋,就感到美国佬也没有什么了不起,并不可怕。美国佬有两个长处:装备好,有制空权,但有三条缺点:一怕夜战,二怕近战,三怕死。”
毛泽东笑着点点头,接着说:“历史上没有攻不破的防线,上甘岭防线没有被攻破,这是奇迹!”
这时,刘少奇、周恩来走进菊香书屋。
毛泽东介绍说:“15军军长秦基伟,在太行当过司令,现在又是上甘岭英雄。”
刘少奇握着秦基伟的手称赞说:“上甘岭开创了一个世界纪录!”
周恩来又握住秦基伟的手,深情地说:“你们打得很苦,很顽强,打得很出色。上甘岭战役,是朝鲜战争中又一次重要战役,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观。”
开国领袖的评价和赞许,是对上甘岭战役和15军的功绩作出的历史性的结论。
志愿军15军的前身是第二野战军第9纵队,它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继第3、第6纵队之后组建的第三支野战纵队,被称为太行山的第3个儿子。1947年8月15日,根据中央军委命令,将太行军区独立第1旅、第2旅和第1、4、5军分区的3个基干团编成第25、26、27旅,成立了第9纵队,秦基伟任司令员、黄镇任政委。在解放战争中,15军打郑州风扫残云、战淮海势如破竹、渡长江一马当先。
渡江战役后,又参加了广东战役、广西战役,仗仗可圈可点,被誉为二野的“后起之秀”。
15军的英雄在我军也闻名遐迩。1996年7月,中央军委决定在全军部队统一悬挂张思德、董存瑞、黄继光、邱少云、雷锋、苏宁6位英雄的画像,有两位出自15军,他俩就是黄继光和邱少云。
朝鲜战争中,金日成以朝鲜人民共和国的名义,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包括彭德怀司令员在内的12人“朝鲜人民共和国英雄”称号,15军占3名:黄继光、邱少云、孙占元。
朝鲜战争中,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授予两人“特级英雄称号”,其中一名是15军的黄继光,另一名是杨根思。
195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英雄模范代表会议中,15军的英模代表中有独臂爆破英雄柴学久、智勇双全的英雄刘子林等64人,他们是解放战争群英中的明星。
正是由于15军在我军众多的英雄部队中更为出众,中央军委才把组建空军空降兵的任务交给的15军。
其实,在15军组建空降军之前,我军已经有了空降兵兵种的雏形。1949年4月13日,国民党伞兵第三团利用从海上移防南下的机会,改航道驶向连云港,宣布起义,改编成华东军区军政大学第7总队——伞兵总队。
1950年2月15日,中央军委正式决定以第9兵团第89师师部为基础,从各军区陆军部队中抽调部分官兵组建伞兵部队,华东军区军政大学伞兵总队也加入了这支部队。7月17日,中央军委确定部队番号为“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陆战第1旅”,首任旅长由26军77师师长王建青担任。9月16日,人民解放军第一支空降部队——空军陆战第1旅在河南某地正式组建完毕。17日,举行了庆典大会。从此,新中国有了自己的空降兵部队,并将9月17日定为人民解放军空降兵诞生纪念日。
1961年3月14日,中央军委决定把陆军第15军改建为空降兵,我军第1个伞兵师编入15军序列。7月1日,召开了成立大会,我军又一个新兵种宣告成立。
空降兵,这个神秘而特殊的兵种,在世界历史上不足百年,然而凭借它快速、突然、全纵深的作战特点,为各国军队所青睐。
第一个降落伞的设计者是科学家达芬奇,1599年他就设计了降落伞的图案。1912年美军上尉别里在450米的高空从飞机上首次跳伞成功。
降落伞的问世,跳伞的成功,为空降兵的出现奠定了基础。
1918年10月17日,第一次世界大战时,美军第1集团军航空兵军官比利米切尔提出了一个伞降12000人的兵力至德军后方以迅速夺取梅斯的大胆计划。由于客观原因,这个计划未能实现,但却为后来空降兵的诞生构画了蓝图。
诺曼底战役中的美国空降兵
第二次世界大战,空降兵如雨后春笋先后出现在苏联、德国、英国、美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日本等几十个国家,空降兵的数量由过去占陆军的6%,增加到10%,编制由空降营发展到空降军。
1944年6月6日,盟军在登陆诺曼底开辟反法西斯第二战场时,1200架飞机在登陆场浅纵深伞降了3个空降师35000余人,配合渡海部队成功地开辟了登陆场。
中国空降兵如今在世界空降兵家族中已经独树一帜。
“一千朵花里,只有一朵在云端开放;一万种伞里,只有一朵在碧空翱翔.....”,伴随着《空降兵战歌》,中国空降部队已成长为一支包括运输航空兵、步兵、炮兵、导弹兵等多专业的新兵种,成为能在各种地形、全方位执行空降作战任务的重要突击力量。
人类有了降落伞,战争就有了空降兵。中国有了空降兵,威名当属15军。(完)
本作品版权归“晨晖军事”所有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