趣读《史记》之另一个韩信——韩王信
趣读《史记》之另一个韩信——韩王信
提到韩信,大家肯定想到的就是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的韩信,但历史上同一时期,刘邦账下还有一个同名同姓的韩信,您知道吗?
这个韩信就是韩王韩信,《史记》中也叫“韩王信”。为了区别大名鼎鼎的韩信,我们也就叫他韩王信吧。虽然韩王信的名气没另一个韩信那么大,但他也算汉初枭雄之一,在《史记》中与卢绾和陈豨共列一传。
问题:韩王信为什么造反?
韩王信是原来的韩襄王的孙子,只不过是庶出,也算根红苗正。各地起义的时候,原来的六国其实都在恢复,立下自己的国王,韩国也立了一个韩王成,不过韩王成不是原来的韩王的后代,有些争议。打败了秦国后,项羽大分封的时候韩王成也没有动,还是做韩王,仍居旧都,建都阳翟。
插播:阳翟,在今河南禹州,为史记记载中夏启的都城。据传夏启曾经在此会盟诸侯进行钧台之享。
刘邦在进攻阳城的时候,得到了韩王信(当然,当时他还不是韩王)。任命他为韩国将军,带领他的军队随刘邦进入武关。
插播:阳城不是阳翟,阳城是古代禹的都城,在河南省登封市,现在还有王城岗遗址,地图上测量了一下,大约离阳翟30公里左右
插播:武关,古晋楚、秦楚 [1] 国界出入检查处。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,与函谷关、萧关、大散关成为“秦之四塞”。武关历史悠久,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,名曰“少习关”,战国时改为“武关”。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,北依高峻的少习山,南濒险要。关城周长1.5公里,城墙用土筑,略成方形。东西各开一门,以砖石包砌卷洞。建国前西门上有“三秦要塞”四字,东门有“武关”二字,内门额上有“古少习关”四字。建国后城门、城墙等遭到毁灭性破坏。关西地势较为平坦,唯出关东行,沿山腰盘曲而过,崖高谷深,狭窄难行,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。
韩王成没有军功,项王不让他到封国去,带他一起到了彭城,废为列侯,不久又杀了他。这时韩国权力出现了真空地带。
刘邦当了汉王之后,韩王信也随刘邦到了关中,他就来说服刘邦:“项羽把自己的部下都封在中原附近地区,只把您封到这偏远的地方,这是一种贬职的表示啊!您部下士兵都是崤山以东的人,他们都踮起脚尖,急切地盼望返回故乡,趁着他们锐气强盛向东进发,就可以争夺天下。”,这套说辞和《高祖本纪》及《淮阴侯列传》中的记载差不多,因此不知道是不是太史公混淆了这两个韩信。汉王回军平定三秦时,就答应将要韩信为韩王,先任命他为韩太尉,带兵去攻取韩国旧地。”
插播:韩信游说刘邦的三套记载。
《高祖本纪》:韩信说汉王曰:“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,而王独居南郑。是迁也。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,日夜跂而望归,及其锋而用之,可以有大功。天下已定,人皆自宁,不可复用。不如决策东乡,争权天下。”
《淮阴侯列传》:今大王诚能反其道:任天下武勇,何所不诛!以天下城邑封功臣,何所不服!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,何所不散!且三秦王为秦将,将秦子弟数岁矣,所杀亡不可胜计,又欺其众降诸侯,至新安,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,唯独邯、翳、翳得脱,秦父兄怨此三人,痛入骨髓。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,秦民莫爱也。大王之入武关,秋毫无所害,除秦苛法,与秦民约,法三章耳,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。于诸侯之约,大王当王关中,关中民咸知之。大王失职入汉中,秦民无不恨者。今大王举而东,三秦可传檄而定也
《韩信卢绾列传》:沛公立为汉王,韩信从入汉中,乃说汉王曰:“项王王诸将近地,而王独远居此,此左迁也。士卒皆山东人,跂而望归,及其锋东乡,可以争天下。”
感觉还是淮阴侯韩信可信一些,当然这不影响整个历史的走向。
等到听说汉王派韩信攻取韩地,就命令自己游历吴地时的吴县县令郑昌做韩王以抗拒汉军。汉高祖二年(前205),韩信平定了韩国的十几座城池。汉王到达河南,韩信在阳城猛攻韩王郑昌。郑昌投降,汉王就立韩信为韩王,常带领韩地军队跟随汉王。汉高祖三年,汉王撤出荥阳,韩王韩信和周苛等人守卫荥阳。等到楚军攻破荥阳,韩王信投降了楚军,不久得以逃出,又投归汉王,汉王再次立他为韩王,最终跟从汉王击败项羽,平定了天下。汉高祖五年春天,汉高祖就和韩信剖符为信,正式封他为韩王,封地在颍川。
第一次背叛刘邦,投降项羽。
第二年(前201)春天,高祖认为韩王信雄壮勇武,封地颍川北靠近巩县、洛阳,南逼近宛县、叶县,东边则是重镇淮阳,这些都是天下的战略要地,就下诏命韩王信迁移到太原以北地区,以防备抵抗匈奴,建都晋阳。韩王信上书说:“我的封国紧靠边界,匈奴多次入侵,晋阳距离边境较远,请允许我建都马邑。”皇帝答应了,韩信就把都城迁到马邑。在这年秋天,匈奴冒顿单于重重包围了韩王信,韩王信多次派使者到匈奴处求和。汉朝派人带兵前往援救,但怀疑韩王信多次私派使者,有背叛汉朝之心,派人责备韩王信。韩王信害怕被杀,于是就和匈奴约定好共同攻打汉朝,起兵造反,把国都马邑拿出投降匈奴,并率军攻打太原。
第二次背叛刘邦,投降匈奴。
颍川差不多就是阳翟,即现在的河南省禹州市。马邑即现在的陕西省朔州市,两者相距大约600公里。马邑离大同很近,基本上就和匈奴接壤了,在卫青和霍去病之前,匈奴一直是汉朝最大的威胁,可见韩王信的压力确实很大。
高祖七年(前200)冬天,刘邦亲自率军前往攻打,在铜鞮(dī,堤)击败韩王信的军队,并将其部将王喜斩杀。韩王信逃跑投奔匈奴,他的部将白土人曼丘臣、王黄等人拥立赵王的后代赵利为王,又收集起韩王信被击败逃散的军队,并和韩王信及匈奴冒顿单于商议一齐攻打汉朝。匈奴派遣左右贤王带领一万多骑兵和王黄等人驻扎在广武以南地区,到达晋阳时,和汉军交战,汉军将他们打得大败,乘胜追到离石,又把他们打败。匈奴再次在楼烦西北地区聚集军队,汉高祖命令战车部队和骑兵把他们打败。匈奴常败退逃跑,汉军乘胜追击败兵,听说冒顿单于驻扎在代谷,汉高祖当时在晋阳,派人去侦察冒顿,侦察人员回来报告说“可以出击”。皇帝也就到达平城。皇帝出城登上白登山,被匈奴骑兵团团围住,皇帝就派人送给匈奴王后阏氏许多礼物。阏氏便劝冒顿单于说:“现在已经攻取了汉朝的土地,但还是不能居住下来;更何况两国君主不互相围困。”过了七天,匈奴骑兵逐渐撒去。当时天降大雾,汉朝派人在白登山和平城之间往来,匈奴一点也没有察觉。护军中尉陈平对皇帝说:“匈奴人都用长枪弓箭,请命令士兵每张强弩朝外搭两支利箭,慢慢地撤出包围。”撤进平城之后,汉朝的救兵也赶到了,匈奴的骑兵这才解围而去。汉朝也收兵而归。韩我那个信为匈奴人带兵往来在边境一带攻击汉军。
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。这里陈述略简单。《高祖本纪》里也很简单,估计是想给刘邦留面子吧,毕竟被困七天七夜不光彩,而且最后的撤退还是得益于女人的帮助。后面再看看《史记》中是否有更详细的记载。
汉高祖十年(前197),韩王信命王黄等人劝说陈豨,使其误信而反。十一年春天,前韩王韩信又和匈奴骑兵一起侵入参合,对抗汉朝。汉朝派遣柴将军带兵前去迎击,柴将军先写给韩王信说:“皇帝陛下宽厚仁爱,尽管有些诸侯背叛逃亡,但当他们再度归顺的时候,总是恢复其原有的爵位名号,并不加诛杀。这些都是大王您所知道的。现在您是因为战败才逃归匈奴的,并没有大罪,您应该赶快来归顺!”韩王韩信回信道:“皇帝把我从里巷平民中提拔上来,使我南面称王,这对我来说是万分荣幸的。在荥阳保卫战中,我不能以死效忠,而被项羽关押。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。等到匈奴进犯马邑,我不能坚守城池,献城投降。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。现在反而为敌人带兵,和将军争战,争这旦夕之间的活头。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。文种、范蠡没有一条罪状,但在成功之后,一个被杀一个逃亡;现在我对皇帝犯下了三条罪状,还想在世上求取活命,这是伍子胥在吴国之所以被杀的原因。现在我逃命隐藏在山谷之中,每天都靠向蛮夷乞讨过活,我思归之心,就同瘫痪的人不忘记直立行走,盲人不忘记睁眼看一看一样,只不过情势不允许罢了。”于是两军交战,柴将军屠平参合城,并将韩王信斩杀。
韩王信还是有自知之明的,知道自己肯定不会容于刘邦,再一再二不再三。不回去是对的,至少得以保全子孙。回去了估计下场不会比韩信、彭越更好吧。
柴将军即柴武,是汉初名将之一,被封棘蒲侯。刘邦定下的汉初十八功侯之一,排名第十三,后来曾任大将军。是唐朝柴绍和后周世宗柴荣的祖先。
韩王信投靠匈奴的时候,和自己的太子同行,等到了颓当城,生了一个儿子,因而取名叫颓当。韩太子也生下一个儿子,取名为婴。到孝文帝十四年(前166),韩颓当和韩婴率领部下投归汉朝。汉朝封韩颓当为弓高侯,韩婴为襄城侯。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,弓高侯的军功超过其它将领。爵位儿子传到孙子,他的孙子没有儿子,侯爵被取消。韩婴的孙子因犯有不敬之罪,侯爵被取消。韩颓当庶出的孙子韩嫣,地位尊贵,很受皇帝宠爱,名声和富贵都荣显于当世。他的弟弟韩说,再度被封侯,并多次受命为将军,最后封为案道侯。儿子继承侯爵,一年多之后因犯法被处死。又过一年多,韩说的孙子韩曾被封为龙额侯,继承了韩说的爵位。
子孙又归顺了汉朝,可见当时汉朝和匈奴之间的交往十分密切,对于韩家也是比较好的结局。
回答:一方面是逼不得已,在这个环境下仅靠打仗除非是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奇才,有几个能把匈奴打败?无法打败匈奴,就只能讲和,至少是表面讲和。但这样的行径就难免使人怀疑,到底是真讲和还是假讲和?别忘了,他之前还有投降项羽的前科。后来,刘邦也不信任,那就只有走投无路,投降匈奴了。至于后来柴将军劝降时的考虑,也只能说是不忠之人的自我保护意识起了作用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