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禧的干女儿周莹,清末陕西女首富,一个传奇的女中豪杰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文、编辑/小阳咩咩咩

清末时代的巨轮正压向普通百姓时,一个女子力挽狂澜,用她的机智和胆识扭转了历史的进程。
她就是出身三原的周莹,一个传奇的女中豪杰。
以女人之姿立嗣吴家
周莹是清朝陕西当地某村子中的一个女子。她打小就机灵,是众多子女中唯一一个可以帮助父亲管理生意的。然而世事难料,家道中落后,周莹被兄长许配给泾阳首富吴家少爷吴聘为妻。

吴聘性情温和,两人初婚甚是恩爱。不久,周莹为吴聘生下一女吴佳仪。吴家上下都以她为荣,认为这是祖宗的保佑。
好景不长,婚后第三年,吴聘的父亲因病去世,吴家顿失中流砥柱,内部开始瓜分财产。
吴聘的身体一直都不怎么好,经历丧父之痛后更是大受打击,三年光景后也随之而去,周莹与年仅一岁的女儿也双双丧偶丧女。
周莹沦为寡居的妇人,受到吴家欺凌。吴家更没有她一介妇人的立足之地,于是便回到娘家三原。

回到昔日辉煌的娘家后,周莹发现家道已不如前。为报答公婆养育之恩,她决定重返吴家,亲自掌管衰败的吴家产业。
吴家一开始根本就不相信一个女子能力。周莹不争权力,只求助力,提出许多务实建议。
比如预购棉花等原料,确保货源,给员工分红,提高积极性。这些举措渐见成效,吴家上下这才发现周莹的过人心思与能力。

周莹终于得偿所愿,运筹帷幄,将吴家重新发展成首屈一指的巨富,在当地威望无双。
从小就是女强人
周莹出生的年代并不好,当时的清王朝正是内忧外患并存,而本该生活富裕的她,却因为社会的动荡而落寞。
父亲因难以承受家族的变故终日郁郁寡欢,最终离开了人世。

母亲身为一介女流,为了保全自己只能带着他们兄妹几人改嫁,但毕竟没有血缘关系,每天过的都是寄人篱下的生活。
周莹也被迫嫁给了当地的富商,但没过几年丈夫就因病而亡,只身一人的她只能自力更生来立足。

虽然从小就家道中落,但毕竟对一些经商之道耳熟能详。
她每天早早就起床到市场上采买,带回家后进行包装,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“二次加工”,包装精美的物品整装完毕后拉到繁华的街道上卖给那些世家子弟。
听起来简单,但做起来确是苦难重重,还险些被一些地头蛇给毒打,但好在周莹机灵,从中赚了不少的差价。

身为女子这般抛头露面总是不方便,因此每次出门时他都会一身男子打扮,并以小周自称,生意也逐渐红火。
周莹看准了关中盛产的小麦市场,开始运粮千里,买就近的山西小麦运往远方销售。她行事诚实,从不哄抬物价,很快就在业界打出好口碑。
买卖越做越大,周莹也就此一步步成为富豪,将吴家的地位稳固了下来。

《辛丑条约》签订后,周莹再次慈禧太后进交白银,共赴国难。所以慈禧太后不仅将她认为干女儿,而且还封其为“一品诰命夫人。
她还开仓放粮,救助了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百姓,大家都对她感激涕零。周莹以仁厚善良而著称,受到乡邻崇敬。
在去世前,周莹大方地将家产分给家乡村民,没有留下一分钱,以示净身出世之心志。1911年,周莹以56岁之龄辞世。举行葬礼时,近八万乡亲前来送行,反映出百姓对她的哀思追念之深。

周莹的传奇故事被翻拍为影视作品
周莹的故事代代相传,为了将她这一成功女性的角色发扬光大,电视剧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横空出世,讲述的就是她的事迹。
但电视剧终究是看一个乐呵,对历史的真实故事有一定的艺术加工,不可能百分之百的还原。
周莹的真实人生虽然也不缺传奇色彩,却比剧中描绘的要平实许多,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反转剧情。

实际上,周莹并非出身卑微的江湖女子,而是父亲朱梅村在当地颇有声望的闺秀。
朱家虽然经历过短暂的衰败,但仍保有一定的门第。
周莹通过正常的婚姻嫁给了吴家,婚后生下一女,但很快夭折,为此她悲痛不已。
丈夫吴聘安慰她,收养了一个外甥作为子嗣,还过继了一个女儿。三年后吴聘离世,家业需要周莹支撑。

接手后的首要任务,不是盲目扩张生意,而是稳定人心。
她大幅提高员工工资,实行了股权分红制度,还设置了养老金和遗属津贴等福利,获得员工拥戴。她体恤工人的苦处,经常亲自参与他们的节日聚会,拉近了与员工的距离。
在义举方面,周莹乐善好施,每逢灾难便慷慨解囊。

周莹的故事虽不及剧中那般传奇,但一个普通女子靠才智打拼出荣华富贵,在封建社会已属难得。
她那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,激励着无数城市女性。但周莹并不是完人,她也有错误和缺点。

比如在垄断行为上损害了其他商人的利益,严苛的经营手段也给员工带来了一定压力。
所以我们不应将一位历史人物非黑即白地解读,而要辩证地看待他们的成就和缺失,从中汲取启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