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家分晋的最大功臣赵无恤小传
战国初年,晋国异姓宗族登上历史舞台,形成了智氏、韩氏、魏氏、赵氏、范氏、中行氏六家公卿大夫家族共同掌管晋国大权的格局。六大家族表面和谐,共同在晋王室的领导下共事,但内里各有地盘,各有势力范围,互相之间勾心斗角,为了利益,争得你死我活,谁也不让谁。

赵无恤(赵襄子)
我们今天的主角赵无恤(赵襄子),身为赵氏家族的族长,走上历史前台的时候,六家公卿中的范氏、中行氏家族已经被淘汰出局,剩下了智氏、赵氏、韩氏、魏氏四家,共同掌管着晋国的大局。
其中,智氏家族是实力最为强大的利益集团,他们的继承人叫智瑶,这个人相貌堂堂、武艺高强,多才多艺、聪明果敢,口若悬河,辩才无双,但任何事情,有好的一面,必然有不好的一面,这个智瑶,优点多了,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众望所归的领袖,但是,这个人致命的缺点,却被光鲜的外表隐藏了起来——贪婪和残暴,成为了他容不下别人、不能团结大多数宗族的致命缺陷。
相比智氏家族而言,赵氏家族的后继人的选拨,却不见得顺利,而是一波三折,如果不是当时的相命大师姑布子卿的极力推荐,空怀大志的赵无恤,甚至连候选人的资格都没有。
原来,赵无恤虽然是赵氏族长赵鞅的亲生儿子,但不幸的是,他不是嫡出,而是作为胡人的婢女所生,而不是赵鞅众多的妻妾们所出,所以,没有地位,不被人重视;加之,这个赵无恤长得又瘦又小又黑,看不出一点男子汉应有的相貌和气魄,所以,也就一直进入不了赵鞅的视野里。
随着年龄的增大,赵鞅的身体越来越差,挑选接班人的任务迫在眉睫。对于赵鞅来说,他的儿子众多,但是他看看这个,看看那个,总觉得这个也不错,那个也不是不行,不知道到底选谁才合适。
这一天,他请来了好朋友姑布子卿为他出谋划策,这个姑布子卿有相面的特殊能力,在这上面有着极高的造诣,赵鞅对他一直很信任。
赵鞅把儿子们全部叫来,站了满满的一屋子,姑布子卿一个个仔细的看了过来,却没有相中一个人,一圈下来,直截了当地对着赵鞅说道:"没有一个当将军的料!"
赵鞅急了,这不是咒我吗?这么多儿子,竟然没有一个入得了你的法眼,这怎么了得!

这时,姑布子卿突然开口说道:"我在来的路上,看到了一个年轻人,不知是不是你的儿子?"
赵鞅想了想,意识到还有儿子没有来参加这次考试,于是,马上派人将漏掉的赵无恤叫来。这个赵无恤一进门,姑布子卿当即站了起来,迎了上去,对着赵鞅惊呼:"此真将军也!"姑布子卿用他的信誉,将这个一直不受重视的婢女的儿子,慎重地推荐给了赵氏一族的当家人。
当然,作为一代枭雄的赵鞅,也不是一个随风倒的人,仅仅听信了一面之词,就立马有什么拍板的决定,而是有一整套的后续的考验办法。
首先,赵鞅给几个核心继承人,每人一块木板,上面写下了训诫之词,并且告诉他们,要随机抽查,考验他们是不是认真学习了。一段时间下来,其他人都忘记了父亲大人交代给他们的任务,只有赵无恤一个人,成了这件事情的有心人。这一天终于来了,赵鞅给他的这几个儿子来了个突击测试。当赵鞅问儿子们谁还能记得木板上的内容时,只有赵无恤对答如流,其他儿子都是一问三不知,结结巴巴,说不出个所以然来。当问起木板的去向时,其他儿子们早就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,只有赵无恤当场从袖子里抽了出来。
紧接着,赵鞅给儿子们第二轮考试,这一次是实战课。他把儿子们统统带来,对着常山给儿子们出题:"我在常山上藏了一个宝贝,谁先找到,有奖!"
儿子们兴高采烈地向着常山进发了,他们大多是养尊处优的贵公子,玩性大,谁也没有认真领会父亲带他们来这里的真实原因,只当作是普通的家族聚会而已,只有赵无恤没有这样想。
所谓常山,就是今天的北岳恒山,中华五岳之一。如果说赵鞅在这里藏了什么东西,没有长时间的探索,是不容易找到的,但是,赵无恤还真的找到了他父亲所谓的宝贝。
当别的儿子们一无所获,而赵无恤声称找到了父亲的宝物时,赵鞅知道,自己的时代结束了,作为儿子们的时代开始了。因为他的儿子赵无恤找到的宝贝,就是从常山出发,居高临下,包抄常山另一面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——代国,这是赵鞅做梦都惦念着的土地。
赵鞅终于放心地将赵氏家族族长的担子,放在了赵无恤的肩上,然后,放心地去了。
赵鞅去世后不久,赵无恤就顺利地拿下了代国。他没有按照父亲的思路,居高临下,一鼓作气攻克代国,而是用了两个步骤:第一,把自己的亲生姐姐,嫁给了代国国王;第二,在一次宴会上,用一把硕大的铜勺,敲碎了毫无防备之心的姐夫的脑袋,然后纵兵多路进攻,顺利拿下了代国。
赵无恤的姐姐听说了自己的弟弟设计杀死了自己的丈夫,痛哭不已,既不能怪罪弟弟,从而背叛自己的家族,又放不下对自己丈夫的思念,于是,这位可怜的女人,选择了把自己盘头发用的笄(ji)磨光后自杀;代国人民怀念她,把她自杀的地方称为磨笄山,并尊称她为磨笄夫人。
在晋国的这个舞台上,赵氏家族的族长赵无恤与智氏家族的族长智瑶不可避免地遇上了,一个又瘦又小、大智若愚,一个意气风发、聪明绝顶,龙争虎斗正式开演了!

公元前464年夏,晋国征伐郑国,智瑶是当之无愧的主帅,而赵无恤,成为了这次征伐的副手。
战役打的很是艰苦。智瑶命令赵无恤率领赵氏家族攻城,而赵无恤当即反唇相讥:"你是主帅,为什么不让智氏家族的队伍带头冲锋?"
智瑶从心里看不起赵无恤,指着赵无恤的鼻子骂道:"你他妈的长得这么丑,还这么怕死,赵氏家族瞎了眼,选你做继承人!"
面对智瑶盛气凌人、目中无人的傲慢态度,赵无恤没有和他正面硬钢,而是选择了隐忍,因为他知道,这个时候选择和他硬碰硬,只会影响大局。
不想,智瑶没有丝毫收敛,而是得寸进尺,在一次作战期间的宴会上,智瑶硬是要给赵无恤灌酒,赵无恤不配合,这个智瑶当即把酒器砸在了赵无恤的脑袋上,当场血流满面,赵家将领当即就要开打,但是赵无恤制止住了将士们的愤怒,因为他知道,眼下开战,他的实力敌不过智瑶,他选择了一如既往的隐忍。
不管再怎么说,赵无恤也是统帅赵氏家族千军万马的统帅,面对智瑶这样的凌辱,一再地选择退让、隐忍,这份理智、这份涵养,这份忍辱负重的气度,真的是绝无仅有,令后人叹服。
面对赵氏的一味退让,智瑶憋不住了,因为赵国的土地,对他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,但是,不管他怎么样挑衅,赵无恤就是不接茬,弄得他心里怪痒痒的。
最终,智瑶还是想出了一个办法,那就是借用晋国国君的名义,向赵、韩、魏三家征用土地,要的也不多,也就是每家一百里的封地。
韩、魏两家,明明知道这不是国君的意思,而是智瑶在中间捣鬼,只是再三权衡利弊后,两家还是先后选择了退让,于公元前453年,忍气吞声地割让了土地给智瑶。
让智瑶没有想到的是,平时一贯逆来顺受的赵无恤,这一次的态度异常坚决,干脆利索地回绝了智瑶的要求,因为,这一次,智瑶也是做的过分了,他所索要的土地,是周天子赐给赵家的第一块封地,赵氏一族飞黄腾达的岁月,就是从这一块封地开始的,这块土地,寄托着赵氏一族走向强盛的希望,其象征意义非常耀眼,所以,赵无恤在这件事上,采取了非常强硬的立场,彻底和智瑶撕破了脸皮,公开站在了智瑶的对立面上,拉开了决战的架势。
智瑶假借晋国国君的旗号,联合韩、魏两家,浩浩荡荡地向赵氏展开了进攻。

在这家族存亡之际,赵无恤没有选择城防坚固的长子城,也没有选择粮食充足的邯郸城,而是选择了不仅有充足的粮食、坚固的城防,更有着赵氏一族几代人积累起来的具有深厚民意基础的晋阳城,在这里,民心所向,上下一心,这才是晋阳城最终成为赵家福地的真正保证。
面对智瑶倾晋国之力所发动的攻城战役,晋阳城不负众望,再一次表现出了团结一致、共同对敌的坚强意志,使得这一场战役,变成了耗时耗力的拉锯战,整整三年,晋阳城依然牢不可破,尽管智瑶巧计叠出,战术不断变换,但晋阳城始终固若金汤,没有露出丝毫破绽。
在长期的对峙中,双方都出现了疲态,赵无恤与谋臣张孟谈经过反复商量,适时使用了反间计;张孟谈潜入韩、魏两家大营,离间韩、魏两家倒戈,因为智瑶一方太强大了,加之智瑶本人贪婪成性,好事从来不懂得与人分享,张孟谈紧紧抓住赵家与韩魏两家唇亡齿寒的道理,加以发挥:
"如果赵氏灭亡,接下来就是你们两家,赵氏和你们韩氏、魏氏是唇亡齿寒的关系,赵氏要是灭亡了,智瑶的实力更加强大,你们两家的日子恐怕就不是那么好过了,我们是为你们两家担忧啊!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联合起来,去瓜分智氏的土地呢?智氏的土地可是比我们赵氏的土地大得多了!我们三家联合,灭掉智氏,这是多么好的事情!话说回来,智瑶那么贪婪,就算是我们赵氏灭亡了,智瑶不给你们好处,你们又能把他怎么样呢?"
这些话,说在了韩、魏两家的心坎上,因为智瑶骄横跋扈,根本看不起韩、魏两家,一贯对他们没有什么尊敬的态度,如果赵氏灭亡了,以智瑶的本性,对他们翻脸可是大概率事件!于是,韩魏两家高层的态度开始有了松动,开始有了新的考虑。

就这样,耗时三年的战争天平,终于向赵氏一族倾斜了。
韩魏赵三家终于达成了妥协,正式联盟了!
新的作战计划随即出笼!
韩魏两家同时开闸放水,直接灌入智瑶大营,智瑶从梦中惊醒时,大水已经把床铺都淹没了。这时候,鼓声大作,紧闭了三年的晋阳城,这时候城门大开,赵无恤亲率大军从正面杀出,韩魏两家从两翼包抄,智氏一族军心大乱,兵败如山倒,就连智瑶本人也做了赵无恤的俘虏。
赵无恤对智瑶有着刻骨的仇恨,因为长期以来,智瑶给了他无数的羞辱,今天,终于让他扬眉吐气了!杀了还不解恨,直接把智瑶的脑袋,做成了一把夜壶,这把夜壶曾经的主人智瑶,是那样的不可一世,对外,代表晋国四处征伐;对内,担任晋国上卿长达二十多年,开口一句话,其他家族就得乖乖服从,其秉性贪婪霸道、目中无人,结果竟然成为了他曾经看不起的手下败将的夜壶,造化真的是戏弄人呐!
赵无恤和韩魏两家平分了智氏的土地,取得了最终的胜利,但他并没有得意忘形,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。
有一次,他去上厕所,突然心中一动,感到一阵危险袭来,大吼一声:"谁,给我出来!"
随着赵无恤的大吼,侍卫们纷纷围了过来,发现里面只有一个身穿囚服的人在粉刷厕所。经过搜身,发现这个人不仅怀揣利刃,还有毒药等危险用品随身携带。
赵无恤疑惑地问道:"你来这里有何企图?"
这人倒也没有隐瞒,直接就说出了他此行的目的:"我是智氏之臣,今天来这里,就是为了杀你,给我的主人报仇!"
左右要杀刺客,被赵无恤阻止了,给出的理由是:"这个人是义士,而杀义士是一件很不吉祥的事情。"于是,就把刺客当场放了。
这个刺客叫豫让,就因为刺杀赵无恤,在历史上出了大名。
豫让没有感恩赵无恤的不杀之恩,而是苦思冥想着如何继续刺杀赵无恤,替主人智瑶报仇。
豫让把自己的胡子、眉毛剃得干干净净,用油漆涂遍了全身,使得皮肤溃烂,毛发脱落,然后伪装成乞丐,混迹在人群中,继续寻找刺杀赵无恤的机会。
有一次,他看到自己的妻子,就跟了上去,想看看他的妻子是否能把他认出来,以此检验他的伪装的成功与否。在装着向别人行乞时,他的妻子听到声音惊呼:"这不是我家男人的声音么?"转身仔细看,看到不是自己的男人,这才怏怏离开。

为了伪装得更像,让别人彻底认不出自己,这个豫让再次发狠,用烧红的木炭,吞入自己的喉咙,使得自己的声音由此变得沙哑,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吞碳变哑的故事。
这一天,一座名为赤桥的桥梁建成了,赵无恤要去解彩,搞一个庆祝仪式。赵无恤一行人刚刚行到桥上,突然马受惊,车停了下来。赵无恤肯定地说:"豫让一定在附近,给我找出来!"
很快,左右侍从就在桥下找到了躺在那里装死的豫让。
赵无恤看着豫让的样子,不想和他多话,就让左右拖出去,斩了。
这时候,豫让呼天抢地,血泪俱下。赵无恤笑了,于是有了一段载入史册的对话:
赵无恤调侃道:"原来你也怕死啊!"
"我不是怕死,只怕我死了以后,再也没有人愿意给智氏报仇了。"
无恤说:"你以前也跟从过范氏、中行氏,你怎么不为范氏、中行氏报仇呢?"
豫让说:"范氏、中行氏待我像普通人那样,所以我也以普通人的方式报答范氏、中行氏;而智氏待我像国士,我也像国士一样报答智氏。"
无恤:"既然如此,我无话可说,先生好自为之。"示意左右给他一柄剑,让他自裁。
豫让:"我知道我不可能活着回去了,只是有个心愿未了:我杀不了你,请允许我击打你的衣服,完成报仇的心愿吧!"
赵无恤没有说话,默默地脱下了外套,让手下递给了豫让。豫让拿起剑,高高地跃起,连续击打三次,说:"今天,终于可以报答智瑶于地下了!"说罢自刎而死。
豫让离开了,留下了一句名言:"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悦己者容。"
晋阳之战给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,公元前403年,周王室正式承认韩、赵、魏三家为诸侯,与晋侯并列。公元前376年,韩、赵、魏废晋静公,将晋国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完毕,曾经盛极一时的晋国彻底灭亡了。
赵无恤在位五十一年,善终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