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岁白居易被贬杭州,却写下最治愈的春日诗,让西湖火了1300年
公元822年的秋天,洛阳城外飘着桂花的香气。51岁的白居易收到朝廷的调令,得知自己即将出任杭州刺史。
这位经历过贬谪江州、看尽官场沉浮的大诗人,望着南方的天空露出了笑容,他即将赴任的,是那个传说中"有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"的人间天堂。

初到杭州的白居易,既是管理一方的父母官,又是痴迷山水的诗人。每天处理完修堤治水的公务,他总爱骑着马沿湖漫步。
当时的西湖还不像今天这般规整,野趣横生的湖岸处处藏着惊喜:某天发现古寺飞檐从竹林间探出,隔日又在芦苇荡里惊起一群白鹭。
三年任期内,他留下了"绕郭荷花三十里"的惊叹,也写下"山寺月中寻桂子"的雅趣。
但在所有描写西湖的诗篇中,最动人的还是这首《钱塘湖春行》。
孤山寺北贾亭西,水面初平云脚低。
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。
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
最爱湖东行不足,绿杨阴里白沙堤。
唐: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

孤山寺北贾亭西,水面初平云脚低。
"孤山寺北贾亭西",开篇就像给朋友指路:你从孤山寺往北走,到贾公亭再往西看。
唐代的西湖没有导航定位,但这两个地标至今仍在——孤山上依然立着寺庙,贾公亭虽已不存,却让后人记住了那位建亭的杭州刺史贾全。
此时春水初涨,湖水刚刚漫到堤岸,远处的云朵低垂得仿佛要贴在水面上。
这"水面初平"四个字用得极妙,既写出了湖水新涨的饱满,又藏着春天刚刚好的分寸感——再涨一分就过了雨季,少一分又缺了生机。
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。
"几处早莺争暖树",黄莺在向阳的枝头跳跃啼鸣,一个"争"字让读者仿佛听见鸟儿的叽喳吵闹。
而"谁家新燕啄春泥"更像特写镜头:燕子衔着湿泥掠过水面,翅膀扇动的气流在水面划出涟漪。
这两句对仗工整得就像春日的对联,上联写声音,下联写动作,合起来就是立体的春日乐章。
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
"乱花渐欲迷人眼"是俯看草地的视角,各色野花像打翻的颜料盒;
"浅草才能没马蹄"则是骑在马背上的体验,新生的草芽刚刚够蹭到马蹄。
这两句藏着三个层次的美:野花是色彩的美,浅草是质感的美,"渐欲""才能"则写出了春天每天都在变化的动态美。
最爱湖东行不足,绿杨阴里白沙堤。
"最爱湖东行不足"道出了所有人春游时的心声——明明走了很久,却总觉得前方还有更美的风景。
白沙堤上的杨柳新绿,枝条垂在碧水之上,风一吹就划开粼粼波光。
这个结尾看似平淡,却藏着大诗人最深的眷恋:他舍不得写完这春光,就像我们舍不得结束一场完美的旅行。

写这首诗时,白居易已经52岁。经历过贬谪江州的失意,见证过挚友元稹、刘禹锡的离世,他比谁都懂得"世间好物不坚牢"的道理。
但在西湖的春天里,他依然像个孩子般雀跃——会为发现第一朵野花惊喜,会驻足听黄莺吵架,会骑着马故意蹭过青草地。
这种对生活的热爱,在他送走爱妾樊素时也可见一斑。当旁人都可惜他放走如花美眷,他却说:"柳老春深日又斜,任他飞向别人家。"懂得放手是情义,能在孤独中保持诗意才是真正的豁达。
#历史故事##诗词赏析##白居易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