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境内蛇类11种Ⅶ 恐蛇者勿入
61、繁花林蛇
繁花林蛇是游蛇科林蛇属的爬行动物,俗名繁花蛇、金钱豹。
分布在印度、中南半岛、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香港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,常生活于山麓平原或丘陵富于林木的地区。
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650米。
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。
62、腹斑游蛇
63、台湾小头蛇
台湾小头蛇,游蛇科小头蛇属物种,体背有距离相等的黑褐色波浪状横纹,约一片鳞宽。
64、长吻海蛇
长吻海蛇(学名:Pelamis platurus),眼镜蛇科长吻海蛇属物种,头狭长,吻长;体短而极侧扁,体背棕黑色,腹土黄色,二色在体侧截然分开。
65、过树蛇
过树蛇(Dendrelaphis pictus Gmepn,1789)是游蛇科过树蛇属的一种动物。
在广州俗称过树榕。
属爬行纲游蛇科,无毒。
头大而略高,颈细,头颈两侧各有一条黑色纵纹,身体细瘦,背鳞平滑呈古铜色、棕色或深棕色,腹鳞为乳黄色或黄绿色,其腹鳞及尾下鳞两侧均具棱,体长0.9~1.4米。
卵生,每产5~8枚。
栖息广州市郊县山区和丘陵地的灌丛和树上,白天常到水域附近活动,以捕捉蜥蜴和小鸟为食,也在田间捕食蛙和鼠类。
66、原矛头蝮
原矛头蝮(学名: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)是蝰科原矛头蝮属的一种具有颊窝的中型管牙类毒蛇。
头呈三角形,与颈区分明显。
头被小鳞。
身体较细长。
头背棕褐色,具略呈倒V字形的暗褐色斑。
唇缘色稍浅,自眼后至颈侧具1条暗褐色纵纹。
头腹色白。
体背面棕褐色或红褐色,正背具1行镶浅黄色边的粗大逗点状暗紫色斑,斑周缘色较深。
体侧各具1行暗紫色斑块。
67、渔游蛇
渔游蛇(Xenochrophis flavipunctatus)是游蛇科,渔游蛇属的一种动物。
本词条内容主要介绍黄斑渔游蛇。
黄斑渔游蛇生活在山区丘陵、平原及田野的河湖水塘边。
半水生,夜行性,能在水中潜游。
性凶猛,常攻击捕蛇者。
主要猎捕小鱼,兼食蛙、蟾蜍等。
当受到惊吓时,它会抬起身体前部,采取攻击的姿势。
每年5-7月产卵,每次产3-14枚卵,自然孵化,孵化期为一个多月。
其胆可药用。
无毒
68、绿瘦蛇
绿瘦蛇(学名:Ahaetulla prasina)是游蛇科,瘦蛇属轻毒性后沟牙毒蛇。
体型极细而长,长可达1.5米。
头较窄长,与颈区分极明显;吻端略圆而平扁,超出下领;眼大,瞳孔呈一横缝;颊区呈一凹槽;躯干瘦长侧扁,尾甚长而细。
背面鲜绿色,腹面淡绿色,腹鳞及尾下鳞前段侧棱白色,呈二纵线纹。
有4亚种。
69、翠青蛇
翠青蛇(学名:Cyclophiops major )属于游蛇科,翠青蛇属,全长1000毫米左右,身体绿色,吻端窄圆,鼻孔卵圆形,瞳孔圆形,背平滑无棱,仅雄性体后中央5行鳞片偶有弱棱,通体15行。
半阴茎不分叉;精沟不分叉,精沟外翻态走向为稍外斜到顶,萼片大,背有弱小刺;半阴茎外翻态近柱形。
卵呈卵圆形,橙黄色,幼蛇身体带有黑色斑点。
70、蝰蛇
爬行纲,蝰蛇科。
是一种毒蛇,又称黑斑蝰蛇。
体长0.9~1.3米。
背面暗褐色,有淡褐色链状椭圆斑3列,各椭圆斑的最外缘为黄白色,其次为黑色,在3列斑纹间,散布有不规则的小斑纹。
腹面灰白色,每片腹鳞有3~5个紫褐色斑点,前后缀连略成纵行。
生活于山地、平原。
昼夜都活动,捕食鼠类等。
毒液以神经性毒为主,也含出血循毒。
卵胎生,每产1~6仔蛇。
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台湾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省。